濕地常被誤解的是雜草叢生、孳生蚊蠅的水塘或爛泥巴地,事實上,濕地具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洪、滯洪、防災及水質淨化等功能,素有「大地之腎」的美稱。鄉林文教基金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全國各縣市政府邀國人「守護台灣最美溼地」活動,藉由網路票選及手機攝影活動兩階段活動,喚起國人重視台灣溼地這塊寶貴的自然資源,除了從「心」認識溼地,也能進一步了解濕地更多元的價值與意義。
鄉林基金會為了紀錄本次「看見台灣最美溼地」活動,針對「台灣十大最美溼地手機攝影比賽」的優勝作品,將予以集結製作成為溼地保育教育宣導月曆及個性化紀念郵票,明年也將持續推動保育台灣溼地系列活動,珍惜台灣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發展。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裡到處是泥鰍」這首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歌詞的意境也深植人們心裡,但現實生活中,池塘與濕地或許已沒有泥鰍,有的是雜草叢生,甚至水中常常看見小蟲依附著水池裡,令人感到髒亂不安,這就是一般民眾所認識的濕地。
台灣的濕地型態具有多樣的面貌,有沿海泥灘鹽沼和河口潟湖、平地的湖塘圳路,更有高山溪流的濕地生態系,其他人為開發利用的濕地也為數眾多,這些濕地不僅養育人類,提供遊憩也與其他物種共存,如冬季時曬埤中的淺坪魚塭就是黑面琵鷺最好的餐廳,而台南官田的水田不僅生產菱角,也是水雉重要的保育棲地。
鄉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賴正鎰說,濕地是自然界寶貴的資源,本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洪、滯洪、防災及水質淨化等功能,因此也有「大地之腎」的美名稱號。截至目前為止,我國總計公告了82處國家重要濕地,分別依其重要性與地域特質分為國際級、國家級與地方級三種層級,政府對溼地的重視,更在今年7月2日頒定了溼地保育法。
此外,濕地亦可提供灌溉用水及漁業資源孵育地的多元應用,因應現今氣候變遷,溼地在扮演災害防救上,具有重要意義及地位。今年鄉林文教基金會首次與產、官、學界一起合作推動保育台灣溼地的活動,明年也會持續辦理,讓這個保育台灣溼地的活動可以世代的傳承,讓我們的子孫有機會認識溼地,踩在溼地上,為維護生態自然盡一份心力。
說到台南七股的黑面琵鷺大家都知道牠是珍貴的保育鳥禽,因為牠最適合的生存環境就是淺平魚塭溼地,台灣四面環海,內陸地帶更有湖沼、溪流、水塘、水田等不同型態的淡水濕地,可說是一個由海岸濕地所圍繞的島嶼,本島的北、中、南、東部以至各個離島地區都有濕地分佈。
賴正鎰進而分享自己小時候在草嶺成長的歷程,從下田務農到上山砍柴,甚至是舉辦草嶺健行隊的活動經驗指出,樹林、山邊、田間及小溪都是自己的遊樂場,到處可以看到溼地的蹤跡,溼地裡有魚、有青蛙、蜻蜓、泥鰍、還有水鳥棲息,有非常豐富的生態圈。
但是隨著區域的開發,我們的環境愈來愈都市化,要能看到,溼地愈來愈少,要體驗溼地的生態非常不容易,所以這次特別呼籲大家一起來用新的方法來保育台灣的溼地,就是用「心」的體驗與守護這大自然寶貴的資源。
科博館館長 孫維新說,濕地對當地的環境而言,最直接的功能在於生態、防洪及淨水。在生態上,它提供鳥類庇護、覓食及生育時的棲息地。濕地淨水的功能更像是人體的肝臟一樣,可以用來整治污水、改善附近水體的水質、存留轉換養份與廢物,保護海岸免於受侵蝕上都具有明顯之功能。
除了這些以人類的利益為單一考慮的「用途」之外,其實濕地更可以發揮它在生物性、水文性、观光休闲及遊憩性、杜會性及教育性等積極的功能。而對該地區的生物資源有充足的資料,便是使它發揮這些功能的第一步。
這次鄉林基金會與科博館合辦「臺灣十大最美溼地票選活動」,邀集了各縣市政府推薦代表自己縣市的濕地出來參加,獲得各縣市熱烈的參與,共推選出二十二個代表濕地,第一階段由國人從網路票選出台灣十大最美濕地,第二階段鼓勵民眾,以人手一機方式,用手機拍出十大濕地之美,用行動來保護台灣溼地資源,用「心」來體驗台灣溼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