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4月17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侯君昊、徐明松、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等出席。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臺灣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臺灣館雖位於平行展區,但擁有大會認證的專屬館舍,是臺灣持續參與國際建築對話的重要據點。臺灣每2年選出1組策展團隊代表參展,呈現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反思,今年展覽主題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呼應當前全球動盪與臺灣面對自然、政治多重壓力下的處境與思考,「無」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展現臺灣對信仰、文化、自然與社會議題的多元理解與反省。
李靜慧強調,臺灣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緣位置,使建築成為與自然共處、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智慧也體現在策展理念與作品中,感謝成功大學策展團隊跨界整合建築、電影等領域,深化展覽內容;以及外交部與義大利代表處的支持,讓臺灣館成為「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要項目。期盼臺灣透過這次參展,將當代文化思考帶到國際舞台,持續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
國美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文化部及外交部長期以來對威尼斯雙年展的支持,讓臺灣得以在這項國際建築盛會中持續發聲,經過長時間的籌備,終於即將啟程參與,雖然臺灣館位於平行展區普宮,但地理位置極佳,也成為臺灣建築設計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舞台。本次展覽邀集17組優秀建築團隊參與,在地震頻繁的臺灣,建築師面對的是極大的挑戰,也因此蘊含更深的創造力與韌性。此次亦規劃多場論壇,期望透過這些論壇,讓大家能夠深入地瞭解臺灣建築的特色,能夠在這個漂蕩的世界裡面,把臺灣的智慧帶到世界上來。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上方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每一個提案均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幫助參觀者深入探究。另一件亮點裝置「光明燈牆」,正面由數個內附神像的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則是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此外,現場將定時播放入圍2024年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影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導演江松長以金門的日常樣貌,隱喻臺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
預展期間臺灣館也將舉行一系列的國際論壇,主題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兩地的「建築教育」、談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以臺灣和法國為例的「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導賞展覽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及江松長討論「介於之間的智慧」,共計6場。成大建築系也將在今年7月帶領師生於威尼斯進行「國際韌性建築暑期工作坊」,對建築教育、創新及臺灣在全球建築領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深度交流與學習。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團隊,成員還包括顧問專家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瑋 ,以及來自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的國際顧問Brian McGrath教授。本次展覽的裝置作品也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包含E Ink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產學合作形式所展開的一系列電子紙應用研發與創作,以及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電子紙技術上的支援協作與部分贊助,彰顯臺灣在科技與設計領域的前瞻實力。更多相關展覽及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官方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