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者家屬是器官捐贈精神的實踐者,在臨終之際將親人有用的器官贈予其他需要的人來延續生命,這樣無私的選擇十分值得尊敬。然而,在器官捐贈風氣不普遍的中部地區,許多家屬往往承受多重壓力,特別是周遭親友的不諒解,往往造成家屬複雜性的哀傷、不安和內疚。周太太一家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捐贈出丈夫器官六、七年後曾反覆回想,「我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
原來當初器官捐贈後,其他親友不滿捐贈者生命結束後還得動刀,曾問:「妳怎麼會替他做這個決定?妳不知道他這樣會很痛嗎?」周太太當下無言以對,為此不安了六、七年。直到在一次家屬關懷活動場合中,透過同行社工的解釋後才終於打開心結,明白原來器官捐贈必須經過兩次嚴謹的腦死判定後才能進行,而人在腦死之後不會有痛覺,親友的質疑並不正確。但試想,她把這個疑問放在心中這麼多年,這段期間心裡是多麼不好受。
器官捐贈者家屬因為有相似的捐贈及失親經驗,透過小團體自助互助,相互支持鼓勵,既能開拓其生活經驗,情緒壓力亦能得到健康的紓解。考量中區器官捐贈者家屬散居各地,相識聯絡不易,登錄中心協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中區器官勸募網絡之力量,特別推展紓壓支持團體活動,結合區域內捐贈者家屬的長才,並藉由人數不多的小團體活動課程形成親密的區域互助資源網絡。本次活動在台中市大雅區永春堂美術館舉行,共有40位器官捐贈者家屬參加,除登錄中心工作人員外,臺中市政府衛生黃局長美娜、臺中榮民總院的社工師及協調人員也一同與會,關懷陪伴家屬。
溫馨氣氛一解苦悶
有了周休二日假期後,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健康的休閒活動來紓壓成為大家追求、熱愛的保健風尚,或許有人認為追求放鬆幸福的感覺往往需要花費很多錢,是奢侈的享受;對於許多器官捐贈者家屬長期陷入哀傷的情緒,想到走出戶外、面對人群更是提不起勁;但是也有一些器官捐贈者家屬成功從自己的休閒興趣中重拾生活的重心及公益奉獻的熱情。本次自助團體運用捐贈者家屬的長才擔任課程主題講師,在上午的自助團體中,我們將由器官捐贈者家屬蔡淑惠老師帶領各位伸展肢體、放鬆紓壓;下午的團體中,我們將邀請「自癒藥草園: 來自歐洲的自然療法」作者吳安蘭老師結合旅遊、歷史及生活美食的小常識為大家介紹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香草,並透過趣味有獎問答加深大家的學習印象;最後在自助團體及輕鬆的茶敘中,讓與會家屬得以自由交誼,彼此扶持,互相提攜,開啟繼續向前行的能量。
將悲傷的淚水化作新生的動力
來自台中太平的蔡先生參加過多次的聚會活動,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兒子在八十六年因為一場交通意外車禍過世,蔡先生和太太雖然一度悲愴憂鬱,但因需要承擔家庭經濟的重擔,擔負照顧孫子的使命,蔡先生和太太靠著經營飯糰早餐攤堅毅地把孫子撫養長大。生活不寬裕的蔡先生無多餘的錢財滿足家人額外的娛樂休閒活動,參加器官捐贈家屬關懷活動團體讓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玩,也有伴,更好的是廣結善緣因此認識許多同樣有善念的大愛家庭,在一次的團體聚會中蔡先生慷慨分享他閒暇時間創作的粉彩畫作,一幅幅深具生命力的創作令與會的家屬驚艷不已!蔡先生感性的說:「每個人心中都曾有夢想,但是生命充滿了變數,未必會按照你所想的路前進」。蔡先生自述:「年輕時候我夢想成為一個畫家,但因為現實因素,十幾歲就為戲院畫電影廣告看版,現在這各行業早被社會淘汰了,我就幫老婆照顧飯糰生意,晚上夜深人靜時喝點小酒,提筆作畫致贈親友,就是我紓壓自娛的消遣之道…,孩子的走對我來說是生命中沉痛的變化球,讓我深深體悟:既然無法延續孩子生命的長度,不如擴展孩子生命的寬度,還好當初有堅持器官捐贈,圓滿了我心中的這個信念」。
回歸復原是一個反覆漸進的歷程,鼓勵器官捐贈者家屬「從器官捐贈經驗找到價值和意義」是家屬關懷活動很重要的工作目標,看著許多器官捐贈者家屬鼓起勇氣走出戶外,參加活動,從一個人獨自参與到一家人可以結伴同行,從避諱談論到不介意再次提起,我們看到的是家庭復原美與善的新生力量。
器官捐贈希望永駐微電影
「救人一命,無損己身,響應器官捐贈,才是為生命留下最完美的句點」。為了能讓大眾以輕鬆的方式更進一步了解器官捐贈,器官捐贈中心特舉辦「希望永駐」微電影徵件比賽,讓民眾及年輕學子們發揮創意,拍攝出感動人心的作品,透過器捐議題結合微電影元素,將正確的器捐觀念在網路上推廣,不再是親子間禁忌話題。凡對所有支持器官捐贈以及熱愛攝影的社會大眾皆可報名參與。
活動徵件至10月底截止,計取金獎1名(獎金3萬元)、銀獎1名(獎金2萬元、獎狀1張)、銅獎1名(獎金1萬5千元、獎狀1張)、佳作3名(獎金1萬元、獎狀1張),另有網路人氣獎3名(禮券3千元),共計9名,將於頒獎典禮(日期另行公告)表揚暨發送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