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豐原的張如梅老師,目前擔任臺中高工音樂老師,跨界成為晝家,並首次在故鄉的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舉辦油晝個展,意義重大。張老師經常浸淫在咖啡館,她觀察現代人冷漠、疏離的外表,以及隱藏群體認同的渴望。這樣的矛盾現象非常清楚地在咖啡館具體呈現,成為創作構思的來源。張老師以畫筆速寫將所見所感記錄描繪,完成一系列咖啡館主題的作品,即日起至2月3日在葫蘆墩文化中心二樓畫廊展出。
張如梅老師以法國文學家波特萊爾的閒蕩者(Flâneur)自居,波特萊爾藉由漫無目的地閒蕩,以一種疏離異鄉的眼光注目,並視為是一項任隨自己為人群所吸引的特殊「藝術」。如梅老師以波特萊爾探尋群眾的方式,藉由漫遊、觀察、記錄、思考、想像,將咖啡館所觀察到的多種情緒樣貌呈現在藝術創作。
如梅老師以超現實的手法,結合現實生活、宇宙及星辰,將個人的生活體驗,傳達在創作中。展出作品中多次出現的星球,象徵人的孤獨。畫中人物多以背影面對觀眾,傳達孤獨的感覺,藉由觀者的視線,體會人與人間關係的改善。「六度分離」表達近代社會,群眾習於網路溝通,距離不在於空間的長短,而在於彼此心靈難以跨越的鴻溝。「回首」中的雲團代表對未知世界的不安恐懼和難以掌握。「月光情人」不同於整體創作所營造,對人性思考觀照的沈重氛圍,以音樂主題,表達對情人的思念,塑造浪漫溫馨的感覺。
如梅老師高中時期,最喜歡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這首樂章每日伴隨著從公老坪的山丘上升的太陽,給予她滿滿面對挑戰的信心,順利地考上臺師大音樂系,畢業後開始教授音樂課,後來投入油畫創作。
為進一步融合音樂與繪畫的藝術,如梅老師選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進修,並於今年取得學位。如梅老師充份明瞭,動人優美的音樂不在於演奏的技巧精湛,同樣地,繪畫的好壞也不在於是否將原貌重現,而是在於作品所欲傳達的想法和觀點。「張如梅油畫個展」展至2月3日,歡迎民眾前往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二樓畫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