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基金會為籌備幫助精神障礙青年的「衡山之家」,將於七月廿九日動員近五百名志工走上街頭勸募,以「愛心零錢捐」為口號,希望能藉此活動喚起社會大眾的愛心,並給予精神障礙者更多關懷和尊重。這次活動參與的志工,涵蓋了老中青三代,其中也有許多學生志工利用暑假空檔熱心參與。
衡山基金會執行長陳湘琴表示,「衡山基金會原本就有針對社會大眾提供各種靈能調理、心理諮商和附設診所醫療服務,現在再成立『衡山之家』,主要就是要幫助這些精神病患,結合更多正向積極的輔助方法來治療,讓他們能回到學校或工作,恢復正常的人生。」
「衡山之家目前已通過政府審核立案,除小部份政府補助以外,大部份經費還是需要向企業和民眾募款才能建造。未來的藍圖會有醫院、農作耕種園藝區、大自然景觀區、才藝教室等設施,目的在於結合職能訓練和大自然療法,讓精神障礙者漸漸走出自我封閉而能融入生活當中。」
衡山基金會於六月份就已在全省各分會所在區域,進行「愛心零錢捐」的暖身活動,志工們也在活動後分享了心得。對許多志工們來說,之前完全沒有走上街頭募款的經驗,剛開始都必需克服要向陌生人喊話懇求的膽怯,但在許多民眾慷慨捐款和溫暖回應之下,內心的熱情無形間也被感動得完全激發出來,原先的恐懼感很快地都轉變成快樂的心情。帶著全家大小一起募款的志工媽媽高瑱娟表示,「這個活動真的很有意義,不但能教育我的小孩要用行動來做愛心,也能訓練他們面對人群的膽量和與人互動的能力。更棒的是家人之間也有很溫馨的共同經驗。」
另一位志工潘坤精先生,長年在精神療養院擔任社工,也在衡山基金會服務五年以上的時間。對於目前國內普遍對精神障礙患者照護的情形,感觸非常深,「目前對這類病患的治療,大多是採西醫藥物控制或甚至電撃等,都是屬於比較消極的作法。病患因藥物成癮性而日益加重劑量,再者長期服藥也會傷害身體其它器官,如果只單靠這樣的治療,許多精神病患可以說是沒有未來的,病情大多只會逐漸惡化。」
精神障礙疾病(憂鬱症)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四大影響壽命的疾病,根據調查統計,在台灣平均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到二個患有這類疾病的人,這個數據還不包含沒有就醫的人。一般症狀較輕者為了避免同事或親友的排斥,大多會隱藏病情,但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或有適當的抒發管道,往往症狀會日益加深,最後變成重症病患。
台灣目前雖已有許多專門收容精神障礙患者的療養院,然而「衡山之家」的宗旨不僅要收容這些患者,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身心靈三個面向治療,讓患者復健痊癒並重新回到家庭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