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不是沒客人,是沒人做──這才是企業最怕的噩夢。
2024年初,國外某連鎖壽司品牌關閉了15家分店,不是因為營運虧損,而是「店長請不到人、自己一週要站六天」,撐到身心俱疲,只能忍痛退場。
同樣的劇本也在某家國際物流公司上演,訂單排山倒海,卻因為卡車司機退休潮與新血難補,只能強制減班、砍接單。老闆無奈說:「從前是沒貨跑,現在是沒人開車。」
你以為這只是歐美國家才有的問題嗎?台灣早餐店,近年來也陸續收掉多家,原因一句話說完:「徵才一個月,連履歷都沒有。」週末爆單卻沒人煎蛋、沒人送餐,寧可縮減營業時間,也不願打壞品牌。而某些有人氣的知名百貨商場,在招商上也不再順風順水,廠商不是不願意進駐,而是招不到專櫃人員。
客人在排隊,員工卻在缺席。缺工,不再只是勞力密集產業的困擾,而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焦慮。當「缺工」不再只是偶發事件,而是從知名企業到巷口小店都喊痛的集體夢魘,這場席捲各行各業的人力寒冬,早已超越單靠「加薪、縮工時」等傳統手段能解決的範疇。
活意行銷企管總經理高培偉分析道:「人口紅利消退、世代工作觀念落差、法規限制、生活型態轉變……構成了當前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轉折。」這些牽動整體國力的巨輪,並非民間企業所能左右。因此,我們不在此探討這些大環境,而是將缺工焦點拉回「企業內部管理」的六大因應策略,提供給經營者們參考:
※因應方案一:【減人】
重質不重量,集中火力打要害。
既然招不到人,不如先聚焦思考如何善用留下來的人。重新檢視現有的人力資產與職務配置,把人才投入到適得其所的「高效產出」關鍵位置,管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人均產值」上,其他邊角料的雜務就放手刪減或外包吧!
※因應方案二:【減工】
砍掉重練,流程斷捨離。
危機,正是大掃除的最佳時機——把流程、製程、規格拉出來曬太陽,用VA/VE(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逐一盤點「做白工」、「重複工」、「等人等料」這些吃人又不賺錢的隱形浪費。不是人力不夠,是工作太囉嗦。改流程、調設計、砍不必要的規格、規範,就是最聰明的省人術!
※因應方案三:【減品】
產品不在多,而在精準命中,同時省人力不爆炸!。
因為捨不得,企業的倉庫總是堆滿滯銷品、利潤低的邊緣產品,不僅浪費人力與庫存空間,更拉低整體經營效率、徒增管理成本。導入「ABC分類法」,把有限資源投到A級品項的經營才是王道;大膽放棄C級品市場,有捨才有得!。
想知道更多企業如何因應的策略?歡迎觀看全文:https://www.foryou.tw/note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