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從少子化、觀光緊縮到M型消費斷層,當「場」比「人」多,百貨業走向的,是復甦,還是洗牌?
大家有沒有發現?疫情之後,百貨商場像是被春雨催熟的筍子,從台灣頭到台灣尾、從城市到近郊,一棟一棟接力冒出來。在少子化、觀光客流失、人口紅利倒退的背景下,台灣內需市場早已從成長期進入撞牆期,但全台居然還預計兩年內開出 22 間大型商場,到底是在補經濟的洞,還是在挖投資的坑?
難道這些開發商沒看過「大學設到爛、銀行開到死」的泡沫化歷史?還是他們打算靠「人潮即錢潮」的老邏輯死撐到底?不過投資人的荷包與風險自有其算盤,不需我們操心,但這波「商場通膨」的背後,將如何改寫實體通路的生態地圖,才是所有中小品牌、店家與消費者更該關心的現實。
活意行銷企管提出十大趨勢,拆解這場百貨大亂鬥的前哨戰:
1.【實體通路M型化:沒特色,就準備退場】
未來的實體零售,只會剩兩種:一種是高話題性、高體驗值的「目的型消費場域」,另一種是極便利、極在地、極低成本的「日常型街邊點」。中間那種無風格、無差異、無人問津的商場與店面,註定邊緣化。
2.【商場行銷內戰:在地化不是口號,是活路】
內需市場萎縮下,每個商場都得搶同一批人潮來養租金。你會看到一堆誇張聯名、假日市集、吃到飽的點數經濟戰。沒有在地社群與差異化主題,只靠裝潢或品牌入駐,不只無法聚客,還會變成「人去樓空的華麗盒子」。
3.【消費降級,需求升級:吃喝玩樂變第一主力】
過去百貨靠精品、高端美妝當金雞母,現在這招不靈了。新一代消費者「不追牌子、只追體驗」,反而是手搖飲、親子餐廳、美容按摩這類高頻生活消費成了流量王。
4.【進駐容易、獲利難:開店不再是排隊熱潮】
別再幻想櫃位搶破頭的黃金年代了。當商場供給大於需求,空櫃不缺,但客人難養。開店門檻看似降低,實則經營壓力升級,品牌必須有自己「拉客—留客—養客」的三段火力,才能在場租與抽成的夾殺下活得漂亮。
想知道更多十大趨勢及可搭便車的產業切角與商機方向?歡迎觀看全文:https://www.foryou.tw/note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