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行銷首重在掌握大環境的趨勢來展開因應策略與佈局,每年的Q1有過年大檔的消費力光環做內需買氣支撐,只要有提前做好準備與努力,相信內需型的各行各業的生意都不會太差。然,活意行銷企管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培偉提醒大家,過年後,往往是企業財務見真章的時刻,除了要自我健檢外,也要隨時留意客戶年節實銷及付款狀況,免得踩到雷了!
進入Q2,正是眾多經營計畫、行銷方案蓄勢待發的時候,但疫情所造成的「人斷流、貨斷鏈、金斷頭」的舊常態已破壞,新常態尚在重組過程中,全球景氣是否復甦、通膨是否被控制、資通業以外的外銷訂單的是否回溫、是否有刺激景氣的政策或需求、是否有新的黑天鵝竄出(今年尤其要特別關注「川普變數」、「物價波動」)…等等,還有眾多公共事業費用的漲價幅度,以及減碳帶來的綠色通膨,都將波及到內需的消費力。
直至三月,似乎還沒瞧見大家企盼中的春天燕子之影子,但蓄勢待發的年度發展計畫亦無法繼續空等待,還是得在Q2上線,否則今年的成長目標可能會落空。而這幾年如雨後春筍冒出的眾多新大賣場,對品牌來說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增加許多行銷舞台,憂的是稀釋了客源。因此除了關注外在市場環境趨勢外,我們內在的事業本體如何進化、如何汰弱扶強,方才是經營者的真本事。
開始進入節慶消費相對淡季的2025-Q2,不少經營體質欠佳或者過度依賴節慶行銷的企業,可能會陷入難達損益平衡的狀況,加上去年開始的「消費降級」的趨勢尚在發酵,許多企業之行銷部門應該也會接到撙節開支或保守觀望的要求。如何在被管控、被刪減的有限經費預算下,發揮出最佳化的品牌經營成效,並維持年度營業目標,在在都將考驗行銷人員與品牌經理人的智慧與能力!完整內容: https://wwwtaiwan.pixnet.net/blog/post/36690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