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文賓 / 玉女 報導】肺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之首
肺癌病人死亡數佔台灣全部癌症的20%,近來更以每年增加2.1%的發生率不斷上升;主要因為空氣污染嚴重、吸煙人口仍然普遍、早期診斷工具尚未完善與普及,導致目前八成以上診斷出的肺癌病人多為晚期,無法做早期的外科手術根除治療。儘管醫療不斷進步,肺癌病人整體五年存活率仍小於20 %。近10年來使用經皮無創射頻作為癌症局部治療的方法,具有無創、安全、可重覆治療等優點,提供癌症病人治療的另一種選擇與希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民國一百年4月起,6年來共完成一百多例肺癌病人以精準定位做無創射頻治療,而提出報告與分享。
經皮無創射頻治療肺癌 插針傷口小病人復原迅速
此技術早先使用在乳房、肝臟、腎臟等實質器官上。方法是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將射頻針插入腫瘤病灶中,運用射頻(Radio-Frequency)或微波(Microwave)將腫瘤加熱至60~110℃,導致腫瘤細胞蛋白質凝固、變性、細胞染色體功能破壞、細胞腫脹死亡,而達到消融除滅惡性腫瘤的目的。由於此療法,插針傷口小,病人復原迅速。
肺部重要器官密布
然而肺部相對於其他肝、腎、乳房等器官的主要差異在於:肺部充滿空氣、血流豐富、腫瘤位置會隨著呼吸心跳而位移,使得射頻針不容易一次就精準刺到浮動的腫瘤中心;加上肺部病灶無法使用超音波做影像同步定位,射頻治療時必需避開肋骨、縱膈、血管、心臟等重要器官、避免氣胸與出血,使得經皮插針的困難度與危險性大增,而妨礙經皮無創射頻治療肺癌的發展。
發展“雷射角度引導儀”精準定位
民國一百年,我們成功發明“雷射角度引導儀”,並且獲得第八屆國家新創獎。從此我們藉著自創的雷射光角度標示引導裝置,協助團隊在電腦斷層呈現腫瘤的2D及3D影像中,能夠按照計劃的角度與深度,完成精準的下針(八成以上能夠一針命中),避免重覆穿刺,大大降低治療的併發症。六年中共治療103例病人,經過154人次住院、總共完成265顆肺部病灶的燒灼治療。包括男性56人,女性47人,年齡40至93歲。在這將近300次的腫瘤燒融治療中(大於3公分的腫瘤需要燒融兩針以上)病人在三天內平安出院回家。
無創射頻治療:安全迅速意識清醒
病人以局部麻醉、輔以HP monitor做血氧、呼吸、心跳偵測、加上注射Fentanyl、Dormicum作止痛與局部麻醉,由電腦斷層定位,輔以“雷射角度引導儀”協助插針、做射頻消融、評估療效與併發症,到送回病房,單一腫瘤消融約需45~60分鐘,每多消融一個病灶,約需增加30分鐘治療時間,病患全程意識清醒,過程中能自由跟醫護人員交談溝通。
肺癌治療現況
成功的肺癌治療需要早期診斷(第一、二期)並進行外科手術根除治療,這樣幸運的病例,約佔新診斷的肺癌病人兩三成;其餘第三、四期的病人治療,需要合併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或局部性的治療如:放射線治療(光子刀、螺旋刀、伽瑪刀 、質子…等)或者:溫度消融治療(有射頻、微波、低溫等消融治療)。
肺部無創射頻治療的適應症
肺部無創射頻治療是局部治療的一種,目前認為其適應症為:
甲、不適合外科手術條件時: 部分早期(第一期)肺癌病人因受限於心肺功能差、或合併其他肝、腎疾病、年紀大等因素,無法承受肺葉切除手術。
乙、根治肺部的轉移性腫瘤: 病患肺部有5顆以下的轉移性肺腫瘤以燒融治療根除。
丙、輔助治療: 晚期肺癌病人經過化療或放射治療後將殘存腫瘤以燒融治療根除。依腫瘤需燒融的範圍大小,可選擇射頻針或微波針燒融。
本院103例病人265顆腫瘤分別為:射頻82人/220顆、微波21人/42顆, 病人每3-6個月以胸部X光、CT或PET-CT追蹤病情;治療效果以甲、乙型病人的治療效果較佳,因為兩種適應症都屬於根治性的治療,都分別有超過5年以上存活病例的經驗。至於丙型的輔助治療,病人都是經過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後的晚期病人,局部治療重在減輕症狀、讓病人腫瘤細胞減到最少、爭取暫停或減少化療、獲得喘息空間、改善生活品質、延長病人生命。
肺部無創射頻治療的併發症
併發症:六年來在燒融治療將近300顆病灶中,並沒有導致死亡、需插管、急救或需緊急手術之併發症;有5次病人術後因為氣胸而需置放胸管,發生率約1.6%,病人都在3天內移除胸管。其他併發症有:治療中厲害咳嗽15次、咳血3次、皮下氣腫2次、皮膚針孔癒合較慢4次。所有併發症中,除了氣胸病人導致延長住院二到三天外,其餘均屬輕微,並未影響預計的出院。有趣的是有關肺功能追蹤檢查發現:部分病人術後的肺功能不減反增,主要是因為肺癌病人常合併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經過局部的燒融治療反而有助於肺部的回彈力而稍稍改善肺功能1 %;這比放射治療或是手術治療造成肺功能損害是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