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生物多樣性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重要使命,為了介紹生物物種間演化及彼此隱藏的關係,科博館於102年12月11日起至103年4月13日期間,於第一特展室推出《DNA檔案:自然歷史解密》特展,動員超過290件生物標本,以達爾文的「生命之樹」為主軸,並採用最新的DNA資訊,解開生物間關係的奧秘。
科博館的豐富館藏已突破120萬號,是國內最重要的自然歷史為本體的博物館,依不同的屬性可分為化石、骨骼、剝製、浸液、臘葉…等多樣性的標本類別,涵蓋飛禽、走獸、鯨豚、爬行動物、兩生類、昆蟲、真菌、植物…等繁盛的生物種類。平常它們都靜靜地躺在蒐藏庫中,由科博館超過30位的博士擔任終極保「標」,進行相關的研究及蒐藏工作。在此特展中,科博館動員超過290件標本,它們將重新現身展場,成為說故事的主角。
達爾文的生命之樹為演化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可以將地球上壯闊的生命,用如同大樹的分枝呈現。因此本次特展,科博館藉由「生命之樹」為主題,貫穿眾多的標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黃俊霖博士指出,早期的科學家由生物形態、解剖、生理…等的特徵推論,相似度愈高,代表有愈接近的親緣關係,並從而建構演化樹。但隨著DNA資訊的採用,新一代的科學家不斷地提出撼動傳統觀點的演化樹,許多物種間的關係已重新被界定,「這特展將帶領觀眾,進入一趟重新認識生命之間奧妙關係的新旅程。」他說。
此展為科博館自然歷史系列特展的第三部曲。2012年「世界末日」特展,談的是浩劫與重生,以毀滅為主軸,為首部曲;接著是「從龍到獸」特展,述說大滅絕與大演化的史詩,著重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的興起,是系列的二部曲;12月11日推出的《DNA檔案:自然歷史解密》特展,是地球上現生的物種,經歷演化後所展現的生物多樣性,科博館以最新DNA資訊建構的生命之樹為故事軸線,呈現生命間隱藏的關連,邁入解密自然歷史的第三部曲,除了可一窺本館豐富蒐藏品外,更可進一步認識不同生物間所存在的,出人意表的關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表示,「很高興科博館能在今年年底,在各個單位的協助之下,做出『DNA檔案-自然科學歷史解密』特展。我看了這個特展,第一次知道,原來鳥跟鱷魚是近親。」本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中華鯨豚協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協助辦理。記者會中並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周蓮香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壽先教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科技工鄭筑云擔任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