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起在屯區藝文中心舉辦的「空間‧遊~劉鎮洲陶藝個展」,展出劉鎮洲老師近年的陶瓷作品。劉老師以人與空間思維為基礎,並融入公共空間的表現,透過陶瓷造形探討陶瓷在空間中遊走的不同面貌。展期至明年1月19日止,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屯區藝文中心昨日(11/23)舉辦「空間‧遊~劉鎮洲陶藝個展」開幕式,現場劉鎮洲老師與夫人黃淑蘋以及甫從英國回來的長子劉奕宏一家三口溫馨開唱,場面熱鬧愉快。臺中市文化局曾副局長能汀表示,劉鎮洲老師的作品跳脫了陶瓷既有的形式,藉由陶土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非常值得民眾欣賞品味。
劉鎮洲老師自幼生長於新竹鄉間,對大自然懷有一份特殊濃密的親切感;大自然豐富的景觀,不論是氣勢上的偉大壯麗,或是形態上的奇幻變化,都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鮮明印象。因此,大自然的山嶽河川、雲霧風雨以及物質現象,便成為他作品表現的主要素材,並且利用各式各樣的自製工具,以陶土製成雲朵、山、亭臺等,結構單純、線條優美而俐落地呈現在作品中。
劉鎮洲老師表示,來自於大自然的土石,對人們而言原本就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呈現土石材料的原始、真實面貌,可顯示出自然現象的神奇與多變,這也是他多年來陶藝創作的基礎思維。他認為,在創作表現上最重要的,莫過於是透過這些材料,敘述出自己對材料的主觀詮釋、特殊感受,以及自己與陶瓷材料之間彼此契合或相互抗衡的想法,然後在與陶瓷材料的互動中,引申出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係。
此次到臺中展出,劉鎮洲老師除了整理近年來完成的陶藝作品之外,還特別創作一系列新的作品,要分享給臺中的觀眾。其中《柴山古道》這件作品上的走釉流痕與臺階上的凝灰積炭,烘托出作品寂靜蕭瑟的意境,劉鎮洲老師說:「落灰流釉是柴燒作品最引人入勝之處,往往能為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大型裝置作品《豐腴》,雖是單純的幾何造形,卻往往能在視覺上造成強烈的印象,尤其在光線投射下所造成的光影變幻,更是豐富微妙。今年創作的作品《思鄉》,外型以相互依偎的大小山峰與臺階山洞,象徵大家耳熟能詳的「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歌詞,希望誘發出一種濃濃的思鄉情懷。
劉鎮洲老師希望藉由以山川原野、雲雨氣象作為創作元素,表現出自然景觀的宏大、壯麗或清雅、幽逸的創作理念,讓一方簡潔單純的陶土造形,喚起大家對自然大地的禮讚。「空間‧遊~劉鎮洲陶藝個展」自即日起至明年1月19日止在屯區藝文中心展覽室A展出,歡迎民眾前來欣賞劉鎮洲老師所呈現的陶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