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國內鐵道藝術村的創作展「軌跡魅影」,10月4日(五)在臺中文創園區登場,開幕式除了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新竹市、嘉義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政府代表之外,師大謝里法教授、藝人潘越雲等貴賓共襄盛舉。本次展出超過百件兼具設計、美學與創意的藝術作品。現場提供「六站風情紀念火車票」供民眾索取。展覽期間週末及國慶日當天,有琉璃項鍊、鑰匙圈DIY及現場音樂演奏、舞蹈表演等活動,歡迎踴躍參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表示,本次展覽具有閒置空間再利用、工業遺址活化及文化創意成果展現等三層次的意義,文化部自1997年推動「鐵道藝術網絡計畫」,將廢棄的鐵路舊倉庫變成藝術創作場所,鐵道倉庫成為生活與藝術的中介空間,無形中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今年適逢新竹站及嘉義站成立十週年,遂聯合六站鐵道藝術村齊聚一堂,增進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展示階段性成績,希望透過這次藝術交流,激盪出不同的藝術火花。
本次展覽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新竹市、嘉義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政府共同主辦,各站精銳盡出,「臺中20號倉庫」以當代藝術見長;「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以玻璃及提琴工藝為主題;「嘉義鐵道藝術村」有多位資深藝術家展出大幅畫作;「枋寮F3藝文特區」的原住民元素為一大創作特色;「臺東鐵道藝術村」的藝術家大多取法山海等在地元素,充分將自然景觀融入作品當中;「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運用了當地的石材、玉石等,創造出獨特魅力。
策展人蕭銘芚表示,希望大家能成為生活藝術家,展場氛圍以鐵道復古懷舊為主,出入口採具有歷史意義的「騰雲號」火車造形迎賓,館內則以各站區分,陳列各駐村藝術家作品,且在每站起始處標示各站意象與LOGO;另設置紀念火車票蓋印章處,在入站處設置復古售票亭,提供「六站風情紀念火車票」,於出口處發放許願卡,供民眾索取。此外展場內亦設有仿車站休憩座椅、播放展覽簡介、六站主題日指示牌、Q版站長人形立牌,及投遞明信片用的郵筒,讓參觀民眾進行體驗。歡迎各界愛好藝文之士攜伴前來欣賞臺灣鐵道藝術風華。
備註:「軌跡魅影—鐵道藝術六站聯展」各站作品特色
1.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以玻璃及提琴工藝為主題。余榮華以不同顏色的廢木合成製作提琴,作品饒富趣味;許文龍的琉璃作品質感溫潤,善用光影透出作品與光線的結合之美。
2. 臺中20號倉庫則以當代藝術見長,許廷瑞以摺紙的方式將厚鐵片折疊出可愛的蘇格蘭梗,但實際上是對於以量計價的消費型態做出省思;好哆粒工作室大打團體戰,團體內各個藝術家皆推出精心之作。
3. 嘉義鐵道藝術村有多位資深藝術家展出大幅畫作,蕭雯心「幸福記憶」作品即高達近3公尺;王德合「草莓世代」系列作品,以不同性格、年齡者化身為草莓來進行繪畫創作,藉以反思我們常對世代認同帶有既定的偏頗概念。
4. 枋寮F3藝文特區的原住民元素為一大創作特色,嘎木里.伯冷以臺灣檜木雕刻原住民群像,拉畢斯.拉外的漂流木創作渾然天成,刻意保留原始素材自然的風貌,有自然的氣息於其中,平實的形態蘊含山野的寧靜,亦可反映出枋寮環山面海的地理特色。
5. 臺東鐵道藝術村的藝術家大多取法山海等在地元素,充分將自然景觀融入作品當中,以藝術之名帶領民眾領略自然之美,葉凱兒更將臺東獨有的南島文化融入作品創作。除此之外,亦展出Liat Livni(莉葉‧麗芙妮,以色列籍)、Petra Johnson(珮雀‧強生,德國籍)以及Jeon Heekyoung(全姬京,韓國籍)等多位國外駐村藝術家之作品。
6.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雖最晚成立,但活力十足,且運用了當地的石材、玉石等,創造出獨特魅力。林淑雅「玉不琢」系列作品,將臺灣玉提升至藝術層次,國外藝術家Joseph. Visy(約瑟夫.維西,法國籍)利用在地的大理石創作了「珍愛寶貝」等多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