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自8月18日起到9月5日止,在大墩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一)(二)展出「獅情畫意-2012李金生陶藝展」。8月28日上午11點於文物陳列室,李金生老師現場示範製作陶土人偶,和參觀民眾互動,笑聲連連。
李金生,1962年生於雲林縣,專業做陶已經有二十年,作品曾獲民族工藝獎二等獎、傳統工藝獎三等獎、國家工藝獎三等獎、金壺獎第三名、全省美展優選、韓國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等獎項。
李老師從小在農村中長大,受禮俗約制對廟宇旁的石獅就抱持敬仰和濃厚的喜愛感情。此次選擇陶土具親和力的特性,塑造獅子充滿雄偉豐滿的形體,在堆疊泥土間自然描繪出獅子陽剛筋骨與皮肉柔軟彈性,不經心留下的刀痕更透露以柔克剛的完美巧合。且使用泥塑能搓、壓、揉、拈、刻、畫、拉、切的特色,讓獅子彷彿生動奔跑於遼闊的草原上,如作品「醒獅行者」系列,營造忽隱忽現的線條勾勒出像藤蔓的捲曲,配合幾何塊面造形隱藏著懾人的獅頭或獸身,順沿著線條邊際,混雜寫實又抽象的獸毛捲文,象徵一幅藤蔓攀延岩石,展現出生命的剛毅執著。
從早期枯木與田園系列、十二生肖系列、變形蟲系列、童趣系列、花器與水流系列演發出個人代表風格與元素,因此李老師保留多年來的創作元素,例如傳統圖騰、仿木紋路、仿鐵件、搭配鐵石岩漿釉、灰釉。李老師表示,因樹木與植物中所含礦物成分與長石結合,形成天然釉藥,經過高溫的淬煉,在窯爐內漸漸溶解釋放蘊藏已久的天然能量,長石加上融媒與金屬礦物溶融時翻騰蠕動不斷的流動交替,從單純原料轉變成多采多姿釉色,過程變化多端常有不可預知的驚喜出現。
這次展出主要以生活陶為出發點,內容有茶器、花器、果盤、水流、薰香爐…等,利用獅子造型扭曲或變形,讓容器產生各種抽象與寫實的想像空間。李老師表示,透過誇張的外形線條,由薄至厚、繁雜到簡化、傳統到現代、實用功能與藝術美學往往產生矛盾、缺陷、衝突與協調之間的對立美感,兩者間需取得平衡必須有所取捨,所以創作時不斷尋找新方向,達到造形的調和與內在意念的表現。
李老師說,陶藝充滿挑戰性與深藏開發潛力,需要累積經驗與不斷學習,深厚培養陶、人或與環境的對話關係,從篩選坯土原料、塑造成形技法、配釉燒製到窯爐結構的認識,不只是做陶的操作行為,而是培養一份對土的感情。
「獅情畫意-2012李金生陶藝展」目前於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一)(二)展出,展期至9月5日止,竭誠邀請您一同來感受、鑑賞李金生老師陶藝的驚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