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不知道,設置於社區、鄰、里間的資源回收站,全國約計有萬餘處,無論城市或是鄉間,民間公益慈善團體、回收商及回收個體業者,經年穿縮於大街、小巷,在環保領域努力奉獻,為民眾提供多元的、便利的資源回收管道。環保署沈署長於本(29日)日赴台中市參訪各類型回收工作者,為這群幕後環保英雄加油打氣,聽取第一線回收工作者的心聲及意見,深刻瞭解個體回收者的心酸與困難。
沈署長於訪查行程中,特別關心個體回收業者情形,當看到回收個體業者黃秀珠女士嬌小的身軀,心中百感交集,仔細為她說明資源回收業(站)登記管理機制。沈署長表示,為了掌握這些末端靜脈產業的完整資訊,環保署已建置登記管理系統,將提供所有資源回收管道一個整合登記管理平台。期能藉此掌握回收管道資料,提昇整體資源回收成效。對於回收站管理不足者,將給予以輔導改善,促使回收工作者為環境保護貢獻最大心力。該項措施,預計於本(101)年9月上路。
訪視過程中,緊挨著黃女士身旁的是她7歲小孫子,他自1歲起即跟隨者阿嬤加入資源回收行列。現年52歲的黃女士,自丈夫去世後,靠著自己的力量扶養3個小孩,大女兒精神障礙,醫療費用及一家大小的生活,僅能依靠拾荒維持生計。小孫子小女兒亦常於課餘時間協助回收,全家就這樣投入資源回收工作已有6餘載。清寒的家境絲毫不減黃女士樂觀熱心的個性,擔任台中市向心里環保義工的她,經常抽空協助村里或大樓社區環境整潔工作,精神可比賣菜阿嬤陳樹菊。
黃女士是臺中市環保局築巢安居計畫輔導的優良個體業者,亦配有永保安康計畫的電動回收車,臺中市環保局已安排輔導其進入社區負責資源回收工作,減少她為四處拾荒的奔波勞苦,社區民眾的回收觀念,亦隨而提昇。
沈署長呼籲,基層回收工作者需要社會持續的關注與協助,請民眾於落實垃圾分類,飲料瓶於回收前先行沖洗,以防止異味,這些小細節,將可減輕回收工作者的負擔,提醒您於關懷環境之餘,亦為這些基層資源回收工作者伸出手、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