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五百多件沉封百年的臺灣早期植物標本,近年來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俄羅斯科學院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的研究人員合作努力下,不但接合了臺灣早期植物研究歷史中的一個失落的環節,也意外地發現臺灣滅絕已久的新紀錄種。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即日起推出《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矢野勢吉郎---臺俄國際合作交流特展》,觀眾不但可以看到這些曾經散佚海外的珍貴標本資料,更可一窺臺灣百年來的自然環境變遷。
在開幕記者會中,俄羅斯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副所長Dmitry Geltman、京都大學總合博物館大野照文館長和「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林誠謙博士等共同出席,見證了這一個由臺灣、俄羅斯和日本攜手完成的研究成果。
負責策劃展覽的科博館植物學組楊宗愈博士表示,矢野勢吉郎(S. Yano)為臺灣早期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甲午戰爭後日治初期,他曾大量採集臺灣的植物標本,甚至是臺灣第一位前往綠島、蘭嶼的日籍植物採集者。後來他任職於俄羅斯駐日使館,這些在關鍵時期採集的臺灣植物標本編號共計500多號,亦全數被蒐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成為臺灣早期植物研究歷史中的一個失落的環節。
2007年,楊宗愈博士為重建臺灣失落的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獲國科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子計畫三: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補助,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進行臺灣原生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的研究與拍攝工作,意外發現了矢野勢吉郎於1896~1897年採自臺灣的植物標本。這些標本的採集地遍及臺灣本島、蘭嶼和綠島,卻未做出植物名錄。
由於1896~1897年間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原本在臺灣的西方人(包括商人、官員、傳教士、自然學者等)多在1896年前就陸續離開臺灣。除了1896年底任職於東京大學的牧野富太郎曾抵臺做一個多月的短程採集,其他日籍採集者亦曾於1898、1899年前來臺灣,但標本資料留下來的並不多,而能在當時走遍臺灣甚至前往綠島、蘭嶼進行植物採集的,矢野氏應該是第一人,因此這批標本對臺灣當時的自然史研究尤其重要!
為了填補這一段關鍵時期臺灣植物採集史的空白,楊宗愈博士在國科會支持下,繼續與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展開為期三年的合作交流計畫,終於完成這批植物標本名錄。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透過這項計畫攜回的一株報春花科植物,經楊宗愈博士與陳志雄博士鑑定發現竟然是臺灣已經滅絕的『新紀錄種』~澤珍珠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該館也同意將矢野氏採集的複份標本交換給科博館作為永久蒐藏。
目前科博館已經蒐藏有矢野氏於1896〜1897採自臺灣的標本151份,除了澤珍珠菜之外,還有在臺灣野外已滅絕的茜草科植物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以及矢野氏於1897年3月13日採自綠島的四脈麻(Leucosyke quadrinervia)等珍貴標本。
在這項特展中,觀眾將隨著矢野勢吉郎的採集路線,認識臺灣早期的植物分布概況,探索當時的自然環境,並透過科博館和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共同合作交流的珍貴標本資料,認識這位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體會臺灣百年來的自然環境變遷。其中,策展團隊也將矢野氏採集的「風箱樹」和「八角蓮」標本還原為立體標本模型,再現臺灣珍貴植物的美麗風華。
Dmitry Geltman副所長表示,這些來自百年前臺灣的植物標本,除了在自然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之外,也讓近代歷史中曾經有過衝突的國家的人民重新連結在一起,今天他能來到臺灣為這次特展揭幕,是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林誠謙博士則形容這是一個「浪漫」的機緣,藉由「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的執行,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在歷史的偶然中相遇,而更重要的啟示是,植物連結了人與人間的關係,比政治更具有力量,人類所面臨的是共同的環境和命運,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共同的價值
《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矢野勢吉郎---臺俄國際合作交流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明年一月,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往參觀。